您所在的位置:首页 > 新闻资讯 >

篮球训练营遍地开花,能够为中国培养出真正的篮球人才吗?


      全国各地大大小小的体育培训机构也纷纷尝试开办篮球训练营。目前该产业在国内发展兴旺的同时,也存在着激烈的竞争和不少行业乱象。
 
      国内篮球训练营现状
 
      从总体来看,国内篮球训练营的数量在逐渐增多。随着耐克、阿迪的篮球训练营落户中国,国内的安踏等品牌也受到启发,建立了自己的训练营。李宁则推陈出新,还建立了下属的选秀营。而随着王非、闵鹿蕾、张卫平等建立各自的训练营以后,越来越多的球员和教练在退役之后都纷纷开设训练营。
 
       另一方面,自2008年奥运会之后,青少年篮球培训的市场开发价值被予以重视,训练机构如雨后春笋拔地而起。十多年前寥寥无几的篮球训练营,如今已经颇具规模。
 
       ▼光大银行与NBA联合主办的训练营
 
 
       值得注意的是,国际化的训练营在影响力方面还是本土训练营所望尘莫及的。像耐克和阿迪达斯的训练营报名常常出现百里挑一的情况,我们耳熟能详的耐克打出名堂系列训练营,每期报名人数就高达上万人,加上其它训练营的报名,一年平均能够接待3万多人。而与此同时,那些知名度不高,训练营条件不好的本土训练营正也在遭遇无人问津的尴尬。
 
      不可否认的是国内训练营的最资源被品牌影响力较大的行业龙头紧紧握在手中;而它们针对的市场,也是体育消费占比例最高的一线城市。这样的资源分布不均的情况,在一方面使得大城市的篮球训练营市场竞争激烈,出现资源浪费;另一方面一些中小城市的市场的需求又得不到优质的产品。
 
       那么想要通过篮球训练营来连接职业与业余的鸿沟,来补足校园篮球体教结合方面的缺陷,以此推动篮球群众基础,依然任重而道远。
 
       如何与弊端说再见?
 
       那么面对这样的弊端,整个市场能做些什么呢?短期来看,合作是训练营找到发展突破口,进行资源优化的最快途径。生态圈(ID:Eco_Sports)多次提到过虽然体育产业发展迅猛,前景大好,但客观对比这还是一个新兴的小产业。在行业内的公司目前总是陷入一个互相争存量的误区,而不是一起合作去做产业的增量。这一个问题也存在于篮球训练营的市场。
 
       如果说目前的资源都集中在大城市,而中小地区的需求得不到满足的话,那么与其头破血流地争近乎饱和的市场,不如在各个地区寻找新的合作伙伴,让优质资源在更多地方落地。因为从长远看来,国内篮球训练营最重要的还是回归产品本质,立足用户需求,这样才能提高自身竞争力。高质量的硬件设施,专业的培训人员,高质量的教学管理以及密切关注用户需求的变化,这一切都是训练营产品所要达到的要求。而如果优质的训练营IP能够与各地方的“草根”训练营合作,也许能够达到一举两得的效果。
 
 
        另一方面,在对国内篮球训练营进行调查的时候,圈妹(ID:Eco_Sports)发现很多训练营还没有自己的官方网站,而有一些网站在界面的友好度,报名流程的可操作程度方面做的差强人意。这其中使用新媒体进行宣传、营销、推广的训练营更是少之又少。在这样一个用户依赖互联网渠道信息,相信口碑营销的时代,篮球训练营产业在Branding和Marketing方面确实还差得很远。
 
        与我们之前介绍的网球学校,足球学校时所说的一样,中国篮球的发展也需要至下而上的青少年人才储备。篮球训练营在这其中既扮演着一个培养专业人才的角色,也肩负着普及篮球人口,将篮球与教育合二为一的责任。与此同时,它也是一门前景广阔的生意。这未来的路能够越走越宽吗?我们拭目以待。